德國交換 x 選課seminar, practical course
慕尼黑工業大學那邊基於復活節日的緣故,今年開學的時間比較晚,約在四月底才開學。而這幾天(2/8-2/13)是我交換到對方學校系所(Department of Informatics,台灣應該叫資工或資訊系之類的)的第一階段選課時間。
seminar:研討課,5 ects,看看關於那門課的頂尖學術論文,然後上台發表和交書面報告
practical course:實作課,10 ects,基本上會有一個期末project
lecture:講授課,傳說中有萬惡期末考
在這個階段裏只會選seminar,兩種課都會在七月左右結束。而lecture四月的時候可以隨意加入,所以就不會在這次的討論範圍內。
matching system
先來說說這個matching
system,傳說中德國人做事是邏輯性很強的。為了避免學生在課程初期先搶了多門熱門的課,後來這些課後來卻被棄選而浪費名額(有點像成大三階棄選這樣),他們參考了美國住民分配理論來設置。(註一)目前我的理解是,除了學生可以選擇課程之外,授課老師也可以選擇學生。在一月底到二月初的時候有些老師會舉辦一個關於課程的介紹會,歡迎所有有興趣的學生來參加。通常這個介紹惠就像是台灣學校的第一堂課會說明上課方式、評分標準和先修課程,有時候有來的學生會比較容易選上。不過由於我目前還沒到德國,因此老師會建議我寫信說明,但我的buddy說通常很多人會參與介紹會,所以不會特別注意到誰有到。
接著就開始選課啦~
我可以選的seminar有75堂,practical course有42堂,雖然這兩種最多都只會各中一堂,但因為學生人數眾多、課程名額有限(10~20左右),因此還是很有可能沒選上。我後來是一堂一堂看課程的簡介,以及有的時候會放介紹會上的簡報檔排定志願序,再從所有選進志願的課程中檢查先修知識和其他特殊要求,像是要在期限內寄動機信、填表單登記或是會問你一些相關課程的成績、經驗之類的,如果有github也可以,最後林林總總選了20幾堂seminar,12堂practical course,寄了六封動機信和一些表單。然後選完一輪不免有些心得和發現:
1. 他們真的會認真看你的選課動機
2. 如果之前有課餘時間能多接觸一點DL,ML,AI的知識就好了
3. 有一堂practical course 還蠻厲害的,可以和西門子、BMW合作專案
4. 因為之前修課都比較偏軟體,硬體只有把要考的背一背,好像也沒學得很深入,敢修的課瞬間減半
5. 有些動機信和表單選課結束前就不收了
6. 通常他們都有期末報告的ppt模板,配色乾淨俐落,但也不會有一些奇怪的字體和動畫占用時間
7. 介紹會的課每堂都放在不同的地方,有的附網址,有的是要進到實驗室的網站的子分類找,有的會被鎖在Moodle裡,還有的是出席介紹會給密碼(只有一堂)
6. 通常他們都有期末報告的ppt模板,配色乾淨俐落,但也不會有一些奇怪的字體和動畫占用時間
7. 介紹會的課每堂都放在不同的地方,有的附網址,有的是要進到實驗室的網站的子分類找,有的會被鎖在Moodle裡,還有的是出席介紹會給密碼(只有一堂)
(8. 自己可以強一點就好了,覺得怕)
QQ選課動機說的是真的,收到的信裡面還附了一行一針見血的評語,真的沒再跟你客氣的,只能說美式作風他們不太能接受,還是要務實一點,覺得桑心~